异文明和新技术进入社会,带来的一大结果是词汇的更新和转义。存档就是一例。如果编一本《电脑诫律》,「随时存档」一定不能少。因为忘记点击屏幕左上角那个「保存」图标,一宵辛苦付诸东流,这样的血泪史,恐怕是所有写作者共同的痛。而「忘了存档」,是拖稿症发作时的最好借口,也是学生逃避作业的常用伎俩。
回到以往的理解中,「存档」是档案工作人员专职之事。作为即时的历史,存档是对时光的刻录,岁月的定格。某件事被存入档案之中,必是至关重要,或对个体,或对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专业和兴趣的关系,我翻阅过不少旧档案。手指捻过发黄起卷的纸页,心里很自然地会翻起些沧茫薄哀,即便纸上所记的人或事,与我并无多少关系。
电脑时代的存档当然不限于写作。游戏玩家退出前必须「存档」。这是对既有成绩的确认,也为下一次接续设下了路标。对于虚拟世界而言,存档机制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它,整个虚拟生活就是一堆低水平、雷同的碎片。
当然,现实世界也是一样。人一落草,便已建了档。上学、工作、定居、婚育至于死去,一张张证明,便是一次次存档。不过,除了这些被动「存档」,我们也需要不时按下保存键,主动存档。在这方面,以前的知识分子是很热衷的。到了五六十岁甚至刚过四十,就匆匆忙忙地写自传、编年谱了,康有为、章太炎都有「自订年谱」,胡适有「四十自述」,都是自我存档之举。
如今的人把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甚至只是体重的斤两变化,也都发在朋友圈,或者写博客、录抖音,也可看作一种新式的存档。一年终了,把朋友圈的内容印成一本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把社交媒体上的生活小视频剪辑成一部短片,却似乎还未见到。我想,这或许是比印刷品更有意思的一份人生档案吧。
评论列表 (1条)
2022-05-22 00:17:15
演员陶泽如,娶大学校花,婚后常年两地分居,历尽千帆恩爱如初一定一定要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