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ễn đàn cờ bạc(www.vng.app):Diễn đàn cờ bạc(www.vng.app) cổng Chơi tài xỉu uy tín nhất việt nam。Diễn đàn cờ bạc(www.vng.app)game tài Xỉu Diễn đàn cờ bạc online công bằng nhất,Diễn đàn cờ bạc(www.vng.app)cổng game không thể dự đoán can thiệp,mở thưởng bằng blockchain ,đảm bảo kết quả công bằng.
编者按:跟大家一样,《流浪地球2》的上映让我们感到无比兴奋。作为科技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在《流浪地球2》中不仅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与电影工业的崛起,更看到了大量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科技脉络。
由于这部电影在科技方面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覆盖的领域足够广泛,加之其设定在21世纪40年代开始的“近未来”,距离我们其实并不算远,所以很多网友戏称,《流浪地球2》不是科幻片,而是一部科技发展预告片。
其实很多现实中值得被见证的科技进步,值得了解的科技进程,都躲在聚光灯之外,很难被大家看到。那不如我们就蹭一点电影的热度,把其中涉及的一些支脉细致梳理出来,聊聊电影里的科技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它们在现实中发展怎样。这既可以作为对全球科技局势的观察,也可以成为对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种审视。
让我们以技术为拼图,完成这幅《流浪地球2》的现实倒影。
MOSS这条线,是《流浪地球2》中最具深度的一层故事。看似无所不能的MOSS真身是什么呢?从表现上来看,神秘的MOSS是已经觉醒的人工智能,或者成功完成上传的数字生命。他既能帮助人类建造行星发动机,又能连接全球摄像头暗中观察一切,独立谋划布局。
但MOSS的真身,至少是人类眼中的真身在电影中很早就交代了——550系列量子计算机。
在电影中,550量子计算机先后出现了三代,都是手提箱大小的计算设备,但其功能可谓神乎其神,既能上传数字生命,又能完成自动化建设,还负责宇航员的面试工作,而这似乎也很符合我们心里对量子计算机的那种隐隐期待。
这些年来,从虚假广告和过渡营销里“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某种程度上妖魔化了量子计算。再到中美芯片纷争骤起,大家开始关注量子计算机能不能弯道超车。在电影院遇见MOSS的时候,大改量子计算机这个概念,已经能让我们心头一动。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实中我们还要等多久才能用上量子计算机?它又会不会像电影里的MOSS一样,走得太远了,直接变成人类的巨大隐患?
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晰,这些问题其实是大体能找到答案的
计算极限与量子霸权
有一点首先需要肯定,从目前全球计算发展格局上看,想要在21世纪中叶完成行星发动机这样庞大的计算任务,几乎必须指望量子计算,这一点《流浪地球2》中是非常合理的。
信息革命之后,计算逐渐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乃至上升为国际博弈与国家战略的核心部分。但在今天这个周期,各界对计算这件事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硅电芯片的极限正在逼近。人类需要计算的东西在无限增长,但算力很快要跟不上了。
这个“危机”的首要表现,就是摩尔定律正在逐渐失效。根据摩尔定律,芯片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将翻倍,实现的算力也随之翻倍。但芯片的制程工艺和材料工艺是有限度的,摩尔定律正在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停滞。
如果我们放弃硅电芯片,下一个计算主体是什么呢?这个话题有眼花缭乱的解答,但今天看起来最具可能性的,就是量子计算。
所谓量子计算,是指利用量子纠偏原理完成计算任务的新处理方法。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数十年来,产生过离子阱、核磁共振、光子偏振等等构建量子计算机的方案。2016年开始,全球各国对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与布局明显加速,中、美、欧、俄等国陆续启动了量子计算的国家支持计划。而真正让量子计算机跃入大众视野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19年。
很多人都把2019年称为量子计算机元年,或者量子计算应用化元年。原因在于,这一年谷歌相关团队宣布成功用一台53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Sycamore,成功实现了量子霸权,或者称之为量子优越。也就是说,谷歌认为自己这台量子计算机,已经可以做到经典计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根据此后相关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这台量子计算机只有200秒就完成了超算需要1000年才完成的特定计算目标。
尽管后来产学各界都对谷歌提出的“量子霸权已来”提出了大量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成为了里程碑事件,也极大加速了全球对量子计算机的关注和推动。
在同一年,IBM宣布其商用量子计算机已经可以完成交付部署。谷歌和IBM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你追我赶,相爱相杀,也是从此时开始的。2022年,IBM放出了新的大招,其宣布造出了全球最大的量子计算机,拥有433个量子比特,性能不仅秒杀前一代产品,更是远远超过谷歌的量子计算机。
或许可以说,从2019年到今天,大型量子计算机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全球各国的顶尖科技公司与高校、研究机构纷纷布局,拿出了一系列成果。“量子霸权”也从究竟能否实现的谜团,变成了基本可信的各界共识。
在此期间,中国量子计算也经历了高速发展。量子计算机“九章”、“祖冲之号”先后问世。其中2021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开发的66量子比特的“祖冲之号”也明确宣布验证了量子霸权的存在。可以说,中国今天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都有布局,整体规模和深度仅次于美国,在量子卫星、量子通信等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全球领先。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科技企业也没闲着。华为、阿里、百度等企业先后从不同角度发力量子计算,在量子编程模拟、量子机器学习、量子云、量子芯片等领域进行了多样化的布局。
目前阶段,全球大概有超过250家公司明确发展了量子计算项目,有超过20个国家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支持政策。
但在基本盘的欣欣向荣中,我们也必须正视量子计算机发展的起伏。目前虽然有国际竞争和国家政策的整体加持,但量子计算是在漫长时间中缺乏商业回馈可能的。因此在2019年的整体热度下降之后,全球科技巨头对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追求正在冷却,更多是为科研产业与国家项目提供支持。一些新兴的量子计算机项目,也主要是面向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设备支持。
同时,在芯片和计算产业兴旺,国家鼓励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有不少难以描述,朦朦胧胧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芯片项目快速上马,它们的未来也处在未知数当中。
漫长的量子计算之路
如此说来,似乎量子计算机的前景十分光明。那实现像电影里那样的量子计算设备,是不是稍稍有点盼头了?很不幸,答案并非如此。
无论是量子霸权,还是相关的量子模拟、量子机器学习,在今天意义基本局限于验证量子计算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我们还处在验证行星发动机能不能推动月球的阶段。而且现实不像电影,从可行性验证再到试验机、量产机,再到走向商业化,期间需要经历漫长时间与无数难以想象的挑战。
从今天的量子计算机,到《流浪地球2》中的550系列,在今天至少还有三道迈不过去的门槛。
首先是小型化。
在电影里,即使是最开始出现在月球上的550A,也做到了小型化。但在目前阶段,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够让具有真正计算意义的量子计算机,完成小型化方式与方法。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实现方法,需要在激光、超导等环境下完成,并且设备中需要集成大量的线缆与控制器。还有一点,量子纠偏需要在绝对零度环境中运行,因此制冷相关设备也要占据庞大的空间和质量,这些基本问题,导致量子计算机普遍需要重达几十吨。并且可搬运性很差,运维管理成本极高。当然,面向这些问题也出现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比如IBM就提出了模块化的量子计算机建设思路,以及用柔性线缆来降低量子计算机的建设难度。
但不管怎么说,短期之内想要抱着量子计算机跑,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也许有朋友会说,不对啊,我见过小型化的量子计算机。确实,一些公司推出了可携带的量子计算设备。但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而是面向教学的量子计算模拟设备。量子计算机小型化,目前阶段还远没有提上日程。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像电影里那样,以一个手提箱大小的设备,处理行星发动机建造这样等级的运算,那么可能不仅是计算的小型化,还需要考虑数据存在哪的问题。毕竟在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海量的数据会导致巨大体积和重量的硬盘。这可能就要提到DNA存储这个发展方向,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其次是对绝对低温的依赖。
上面说了,量子计算机有着严重的环境限制。这因为量子纠缠非常容易受到电磁辐射、温度、震动的影响,随着量子比特数的增加,这种影响会愈发强烈。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量子计算当中的噪音,目前普遍采取在0开尔文(-273.15℃)的条件下运行量子计算机的方案。
但这一方面会导致量子计算机的成本增加,同时更降低了其进行商业应用的可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绝对低温的依赖是目前量子计算机走向应用面临的最复杂问题。
再有就是通用性缺失。
我们知道,计算机有专用计算机与通用计算机的区别。而目前所谓的量子霸权验证,完全都是建立在特定任务的专用计算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一些特定任务上量子计算机已经展现了优势,但在绝大多数任务上,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性能也比不上普通电脑。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量子计算机发展阶段的问题。验证量子先进性,其实仅仅是量子计算机的开端。第二阶段,我们需要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步发展专用量子计算,最终在某个奇点开始向通用量子计算演进。至少在未来10年,仅限于学界研究的专用量子计算机才是主流。
乐观估计,到2030年之后,可商用、可编程的量子计算机才有可能出现。而那也仅仅是漫长征程的开端,距离量子计算机走入千行百业,完成那些人类迫切想要完成的超大型计算任务,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总体而言,量子计算机在近几年已经来到高速发展期。但前沿科技的发展速率,必定远远低于大众的期待。假如太阳危机21世纪40年代就要来临,恐怕量子计算机是赶不上参战了。更加可能的情况是,量子计算机需要与脑机接口、DNA存储、通用人工智能一道,成为下一个科技周期的核心。
人工智能等了70年,才在深度学习上见到一点端倪。科技进步总比我们的预期更加漫长。好在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从概率学上来看,还不急着把地球推走。
“小苔藓”长在何处?
最后,让我们来回答几个大家看完《流浪地球2》,对幕后大佬MOSS与量子计算机可能产生的问题吧。
问题一,量子计算会产生威胁人类的人工智能吗?
这里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计算并不产生智能。就像一个人算盘打的飞快,与他的人生智慧并不划上等号。按照现实中的技术发展逻辑,智能来自于算法,并通过操作系统、操作界面与人进行交互。而算力仅仅是完成算法训练、部署、迭代的资源支撑。在一台计算设备中,计算、存储、网络、智能、安全被称为五个核心要素,但它们是分层解耦,相互分离的。因此并没有算力升级,一定会产生更强智能的对应关系。
问题二,一台计算机能做这么多事吗?
我们会发现,电影里的550系列实在太全能了。上传数字生命,孕育人工智能,指挥行星发动机建设,执行流浪地球计划,可以说无一不通。但在现实中,计算至少在今天是向着异构化发展的。通用计算、超算、AI计算、物联网计算分别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局面,再通过软件进行资源的池化,组成能力集群。这样的操作更加符合低成本和安全可控的构想,把所有算力堆在一台机器上,成本很高且会进行重复建设,又将带来很多维护、维修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实中也不太可能把各种接口和交互形式都设计在一台计算设备上。
问题三,是不是必须要量子计算才能够实现人工智能?
确实目前已经有用人工智能来模拟量子纠缠,或者在量子计算机上尝试提升机器学习算法效率的探索,但整体来看两项技术并没有必然需要结合的关系。
AI技术确实需要源源不断的庞大算力,但在全球依旧可以联网的今天,是可以用云计算来集成算力,供给AI训练、部署所需,并没有出现AI算力枯竭,需要量子计算来拯救的问题。而量子霸权实现之后,是否一定能够推动AI发展,在目前更多是未知数。我们都期待量子与智能的美好(或者可怕)邂逅,但现在讨论这些还为时尚早。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确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类似《流浪地球2》中的梦境:一台小小的设备,算天算地,无所不能。但现在这个梦还非常朦胧,需要徐徐图之。
眼前解决算力不足的难题,还是需要把已有算力联合起来,组成共享、共用、共治的算力网络。这是云计算的逻辑出发点,也是东数西算所谋划的未来。
MOSS尚且遥远,还是需要人类联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或许也符合《流浪地球2》的精神内核。
原文标题 : 《流浪地球2》的现实倒影(一):从量子计算机到MOSS
评论列表 (0条)
2023-03-25 00:01:34
养老方面,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推动一批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服务设施。开始阅读......